2019年5月8日 星期三

政一B 張語珏(2-11)

姓名:張語珏

班級:政一B

學號:06114231



標題:中美貿易談判:特朗普下戰書可能源於中國態度轉變

出處: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8196087

發稿時間:2019年 5月 8日



內文:
中國網民更將特朗普比作電影《復仇者聯盟》裏的超級反派滅霸(Thanos),彈指間就能造成巨大打擊。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和財政部長姆努欽周一(6日)的發言,讓特朗普的威脅更顯可信。

美國時間6日傍晚,這兩位深度參與美中貿易談判的美國高官一同指責北京背棄此前做出的承諾。他們呼應了特朗普此前的表態,即中美如果繼續談不攏,華盛頓將在周五(10日)會上調對華關稅。

「在過去一周左右的時間內,我們觀察到中國削弱了承諾,」萊特希澤說。姆努欽形容,談判進程「大幅後退」。

中國副總理劉鶴率中方代表團赴華盛頓開展下一輪談判,雙方將在周四(9日)會談,而特朗普的威脅則可能會在周五成真。

美中貿易談判為何突然倒退?經濟學人智庫分析師馬志昂(Nick Marro)對BBC中文稱,中國可能高估了自己手上的牌。

中國反悔了什麼?

中美兩國爭持的焦點一直是知識產權盜竊、強制技術轉移等議題,美方尤其關注中國如何執行承諾。

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稱,中國本已同意通過立法解決上述問題。這對特朗普政府來說尤其重要,他可向美國民眾宣稱中國作出了顯著讓步、協議對美國十分有利。

但中國突然又改變立場,稱無意為此修改法律。

萊特希澤對此不滿,特朗普聽取他的匯報後,發出了周五加徵關稅的「最後通牒」。

香港媒體《南華早報》引述信源稱,中國的立場轉變是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拍板的。

中國為什麼突然變得強硬?

經濟學人智庫分析師馬志昂對BBC中文表示,中國在談判中突然變得強硬,可能是由於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的GDP 表現相當強勁。

多種刺激經濟措施多管齊下後,中國在上季錄得6.4% 的GDP增長,另外,還成功舉辦了大型的國際會議「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如果特朗普政府說的是實情,中國原本同意讓步但突然間反悔,那中國很可能高估了他們手中的牌,」馬志昂說。

美中還能達成協議嗎?

《人民日報》7日的社論寫道,特朗普的關稅威脅此前也發生過,「但最終還是呈現了撥雲見日的希望」。社論承認中美之間存在棘手的結構性分歧,但強調通過對話來解決問題、促進共贏,因為這符合中美雙方及世界經濟的利益。

這篇社論傳遞出中方有意談判的積極信號,並未嚴厲反擊美方言論。

另一方面,雖然曾有猜測中方會取消赴美談判行程,中國副總理劉鶴本周仍將率領代表團趕赴華盛頓。雙方將在周四(9日)開始重啟談判。

馬志昂指出,雖然劉鶴赴美的日期延後、行程縮短,但他在特朗普的推文之後仍然赴美,顯示中國依然希望達成協議。

「這很可能由於中國預期到,進一步惡化的貿易爭端會對中國的金融市場與人民幣匯率造成巨大的破壞。」

美國希望通過立法確保中國信守結構性改革承諾,然而,「外國干預中國內政」一向是中國的政治敏感點,北京不願顯得是迫於外界壓力而執行改革。這種角力將如何影響此輪美中貿易談判,還有待觀察。

美國對華關稅上升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什麼影響?

馬志昂預期,如果對華關稅上升,中國股市會再次下挫,人民幣匯率將經歷波動。

經濟學人智庫估計,如果美國將價值2500億的中國商品關稅從10%上調到25%,中國的GDP增長將蒸發0.2到0.3%。

如果特朗普政府向所有中國商品徵收25%關稅,對中國經濟造成的打擊將更為劇烈。

「那很可能會把中國GDP增長拉低至6%,甚至更低,」馬志昂說,「中國官員此前已經表明,他們不能承受這樣的經濟痛楚。」

中國在2019年的GDP增長目標設為6.5%。

貿易戰的負面影響逐漸在中國的貿易數據中顯現,中美貿易趨於疲軟。在今年第一季度,中美貿易總值同期下降11%。

除了商品貿易,馬志昂指出,中美貿易摩擦更重大的影響在於「軟指標」,包括交易氣氛、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等等,它們對投資決策、跨境交易等中美交往的方方面面影響甚大。

在貿易爭端遲遲未能解決的大背景下,中美間商貿合作方、投資者舉步不前,對中國經濟的傷害比單純的貿易量下降要來得更大。

儘管經濟數據並未證實「中國經濟困境由中美貿易戰造成」,市場卻存有這一認知,讓中國顯得是雙邊貿易談判中弱勢的一方。

「管控這種解讀,無論它是否有根據,對中國領導人來說仍然至關重要,」馬志昂告訴BBC中文。

特朗普真能在一夜間增加關稅嗎?

經濟學人智庫預期,美國在加徵關稅前會設定評價期,徵集美國企業與消費者的意見。

然而,特朗普政府一貫不按排理出牌,不排除可能跳過評價期。

即便那樣,馬志昂表示,任何新增關稅的方案都需要時間推行。"那至少需要一個月、很可能兩個月。"

對華關稅曾讓白宮內訌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7日披露,在特朗普任期初期,總統幕僚們曾就應否對華施加關稅有過極其激烈的辯論。NPR採訪了多位白宮前高官,拼湊出橢圓辦公室內的緊張氣氛。

前白宮首席策略師班農(Steve Bannon)說,談及對華貿易時,幕僚之間針鋒相對,甚至到人身攻擊的程度。

白宮經濟顧問科恩(Gary Cohn)認為,對華關稅最終會由美國消費者買單,拖慢美國的經濟增速。他支持美國通過與盟國合作來抗擊中國的貿易不公行為。

班農與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則是對華關稅的積極支持者,他們相信,價格被迫提高的中國商品會保護美國的就業市場,讓國內製造業回春。

而且,白宮內部的鬥爭並非只是關起門進行。「他們會當著中國代表團的面吵起來,這對於談判來說,簡直是種原則性錯誤,」 負責亞太事務的前助理國務卿董雲裳說。


相關法規:

憲法
第 141 條:中華民國之外交,應本獨立自主之精神,平等互惠之原則,敦睦邦交,尊重條約及聯合國憲章,以保護僑民權益,促進國際合作,提倡國際正義,確保世界和平。


心得:

隨著中美貿易戰的關係越來越緊張,連帶的影響著全球的貿易往來,台灣更是在這場貿易戰首當其衝的受到影響,因為台灣有許多科技業或一、二級產業的零組件都從中國進口,隨著貿易戰日漸升溫,會使得台灣的加工產品越難越難賣,進而影響台灣整體經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