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鄭一B
姓名:陳冠妏
【標題】司法改革 為何不成功?
【出版時間】2019-02-28 23:53
【出處】聯合報 劉孔中/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光前法學教授
【內文】中正大學最新民調顯示,國人對法官的信任度只有廿%,與總統府主導、司法院積極配合的「有感的司法改革」形成極大落差,卻呼應民意調查基金會去年十月對大法官信心的民調:只有二成五的人對大法官有信心,但有高達六成四的人沒有信心。
司法改革流於許宗力院長最不願見到的「書齋內的空論」事小,更嚴重的是,新的司法改革在許院長推動二年半以來,竟然只是印證許院長在二○一五年十月廿五日就任司法院長時就指出的司法危機:「社會對於司法的指責,日甚一日,對於法官的信賴度,每下愈況。這無疑是司法的嚴重危機,也是國家法治崩壞的前兆。」
司法該如何改革,為何不成功,已有太多探討,許院長幾乎完全推翻前任院長的司法改革主張,顯示往往不同價值信念及人生體驗,甚至諱而不顯的政治信仰,可能才是主導有權者司改走向的真正原因,至於「民之所欲」、說說罷了。
【相關憲法條文】
第 62 條
立法院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由人民選舉之立法委員組織之,代表人民行
使立法權。
第 63 條
立法院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
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之權。
第 77 條
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掌理民事、刑事、行政訴訟之審判及公務員
之懲戒。
【心得評論】
近年來恐龍法官事件頻傳,造成國人對於司法的信任度日漸減低,而司法改革對於人民來說卻始終沒有感覺,雖說法官做出判決是根據法條還有所謂的自由心證,但這自由心證卻造成了許多離譜的判決,因此司法院也對此提出了人民參審草案,雖然只是草案,未來也可能修正為參審與陪審制個施行6年的方案,無論是透過參審制或陪審制都能夠加強人民對於司法的信心,甚至也能透握此制度來加強國民對於法律知識更多的認識,我認為這是對於司法改革更有效的做法,不再只是拿出數據而已,而是能更直接地使人民參與在其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