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政一B 沈冠均 (10)


姓名:沈冠均
系級:政一B
學號:07114251

[標題] 假消息時代:該嚴格管控言論,還是任其發展?
[出處] 關鍵評論網2018/11/25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8478

[內文]
2018年底,台灣進行了九合一選舉,這是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後重要的一戰。而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的競選模式已經過去的插旗、宣傳車,逐漸改成網路宣傳戰、媒體戰。社群媒體變成新的選舉戰場,在競選期間,各候選人也在網路上累積自己的聲量。
但這麼多的資訊,究竟那些真那些假呢?隨著選情越來越激烈,許多假消息被民眾踢爆。面對這些假消息,政府該採取行動嗎?製造假消息或任意散布假消息的人會碰到什麼問題?用假消息打選戰可以嗎?
假消息已經影響國家安全──烏克蘭的前車之鑑
「假消息」已經不單單是誹謗別人的手段,「假消息」變成一種新的軍事手段,而這樣的戰術,已經實際運用於21世紀的今天!
2014117日時任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簽署一份新法,禁止幾乎所有形式的抗議活動。原本烏克蘭民眾就對亞努科維奇過度親俄,並終止與歐盟簽署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有所不滿。而亞努科維奇簽署新法的舉動,徹底惹惱了烏克蘭人民,民眾發動民主革命,要求烏克蘭政府加入歐洲。亞努科維奇被罷黜,逃往俄國。
        俄國面對不受控制的小老弟,派出的不是軍隊,而是新聞。根據媒體報導,一位住在烏克蘭首都基輔的記者盧斯蘭德,親眼見證了假新聞是如何讓人民間失去對彼此的信任,引爆了克里米亞危機。
當時,俄羅斯新聞報導:「新納粹法西斯主義者正遊竄於基輔的街道。」但盧斯蘭德探頭往窗外一看,窗外風和日麗、風平浪靜,廣場上還有鮮花。但這是只有住在基輔的人民才會知道,這個新聞報導一出,的確讓許多烏克蘭人民陷入恐慌。尤其實位於烏克蘭南部的克里米亞。
透過俄羅斯的假新聞,讓民眾普遍認為新上台的基輔政府對說俄文以及有俄國血統的人充滿敵意,成功製造恐慌,並讓說俄語的民眾感覺受到迫害。在這樣的狀況下,克里米亞地區的人民,懇求俄國派軍隊來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之中。
2014316日,克里米亞舉行了公民投票,有超過97%克里米亞選民同意加入成爲俄羅斯聯邦。雖然俄羅斯已經修訂憲法,將克里米亞列入聯邦中,但不論是克里米亞的公投或是俄羅斯的表態,皆未獲得烏克蘭和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
全面封鎖假訊息,是好決定嗎?
對於俄羅斯的假新聞,一開始烏克蘭政府是想要全面封鎖來自俄羅斯的新聞,但這種「言論審查」的行為,並不受到支持民主的民眾支持,只好作罷。面對假新聞,起先是由一群資深媒體記者進行事實查核,設立闢謠協會StopFake。但戰爭隨即爆發,事實查核的制度已經無法和假新聞對抗,烏克蘭終於全面封鎖了俄羅斯的新聞。
對於假消息的管控,一直是社會大眾重視的議題。有人支持應該嚴格控管,有人覺得應該要保持言論市場的自由。《法操》認為,言論自由應該受到較高程度的保障,事前的言論審查是嚴重侵害言論自由。
哲學家彌爾在《論自由》中提到,「沒有爭辯,或者不允許爭辯,只會讓已經建立起來的真理變得不堪一擊。」在民主的架構下,應該讓資訊更加流通,透過言論自由的市場機能,使真理與謬論並存競爭,發生去蕪存菁的作用。
如同美國大法官霍姆斯所說:「真理的最佳測試是思想本身在市場競爭中被接受的力量。」(The best test of truth is the power of thought to get itself accepted in the competition of the market.)政府該做的,不是去限制言論,而是去培養人民的思辨能力,在這樣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每天都可以接收到成千上萬的訊息,該如何辨認真假?該如何找到真相?是現代社會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技能,政府應該在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就將邏輯與哲學列為必修課程!
事前不管,並不代表事後不管!
本次2018年選舉,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假消息的充斥,例如:「網紅自稱菜農」、「記者自稱北漂青年」、「彩券行老闆兼里長自稱鳳梨農」、「嘸離開變成賣離開」、「陳其邁辯論戴耳機」等等。這些人都有可能會構成「意圖使人不當選而散播不實傳聞罪」,依據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第104條,可以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雖然「意圖使人不當選」在認定上有些爭議,使人不當選的意圖如何界定?散佈不實消息是否有真實惡意等等。但上述這些假消息的散佈者、造謠者,是否有進一步調查的必要?檢察官在知有犯罪嫌疑就應展開調查,不能僅以可能會影響選情,就完全不介入調查。一般民眾都有可能因為轉傳選舉文宣或民調,而被警察約談,針對上述這些假消息,高雄地檢署檢察官,更應該勇於任事並深入調查,釐清是否構成犯罪。
《法操》也在此呼籲大家,在收到各種文章、文宣時,應該要冷靜查證,確認無誤再轉發。因為一按鍵傳出,就可能要負起法律責任,不可不慎。

[相關法律條文]
<中華民國憲法>
11 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15 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
22 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

[心得與評論]
在這個資訊量暴增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要透過網路接受到成千上萬的網路訊息,分辨資訊的真實性就成為我們應該要具備的能力,若是沒有思辨的能力,自己對於事件的判斷力就會被牽著鼻子走,甚至會因為自己的概念錯誤而透過分享、自身的影響力而誤導更多自己身邊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因為蝴蝶效應而讓廣大的社會公民不再有正確的思想。我們不可以讓散播錯誤訊息的人得逞,他會這麼做一定有它的目的,社會公民的集體意識力量是十分強大的,而且政府也不能夠因此而限制人民發表任何言論的自由,這樣就違反了民主現代社會給予人民的基本權利了。
這樣的矛盾點,只有培養公民的思辨能力才會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我認為可以先從教育開始做起,當學生看到一個解答時,老師需要讓他們先行思考,這個答案究竟合不合理,透過研究與思考的過程找出癥結點抑或是證明這一個答案就是正確的。台灣學生因為填鴨式教育欠缺了思考的能力,然而事實上並不是老師講甚麼就是甚麼,有時老師也會不小心給錯了訊息,那學生就將錯就錯嗎?當從教育開始,就會漸漸地延伸到社會層面,讓大眾擁有了先懷疑再求證的心態,台灣就不會再有假消息的行為出現,即便再有,也會因為民眾的智慧而有所制止,台灣也會因此變得更美好,讓大家朝著同一個目標邁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