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級:政一B
學號:07114207
【標題】 一戰結束百年 大笨鐘維修中鳴鐘11響
【出處】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1811110214.aspx
【內文】
今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百年紀念日,英國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和王室成員在倫敦市中心的戰亡將士紀念碑默哀,並獻花圈紀念。正在4年維修期中的大笨鐘也在上午11時鳴鐘11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時結束,這天被訂為美國的退伍軍人紀念日(Veterans Day),也是英國的國殤紀念日(Remembrance Sunday)。英國和大英國協每年在國殤星期日,即11月第二個星期日舉行紀念儀式,而今年的國殤星期日正好是11日。
每年國殤紀念日前夕,英國上至王室下至平民,會在胸前別上一朵小紅花,即虞美人花,與製作鴉片的罌粟花同屬罌粟科,外觀十分相似。
國殤星期日紀念儀式在白廳的戰亡將士紀念碑(Cenotaph)舉行,因維修而從2017年8月開始靜音的大笨鐘,在上午11時特別鳴鐘11響,全體在場者默哀2分鐘。
王室成員和政治人物,包括不去巴黎和各國領袖齊聚的首相梅伊(Theresa May),及工黨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等人,接著依序在戰亡將士紀念碑前獻上虞美人花製成的花圈。
德國總統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也專程到倫敦參加儀式,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年來,第一位參加英國紀念儀式的德國領袖。
今年和去年相同,由查爾斯王子代替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獻花圈,女王在外交部陽台觀禮,身旁是兒媳婦卡蜜拉和孫媳婦凱特,97歲的菲立普親王今年沒出席。
哈利王子的妻子梅根馬克爾是加入王室後首次參加紀念儀式,她並未和妯娌一同站在女王身邊,而是和德國總統夫人一同觀禮。
中午12時30分,1萬名抽籤中選的民眾開始從白金漢宮前的林蔭大道起步,遊行隊伍經過戰亡將士紀念碑,終點是聖詹姆士公園。
許多參與遊行的民眾是為了紀念當年參戰的家中長輩。47歲的席爾克(Emma Silk)來自威爾特郡(Wiltshire),她別著祖父的勳章、拿著他的照片參加遊行。
她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祖父1917年謊報年齡參戰,他當年只有17歲,「他是為了我們的自由而戰,我非常榮幸能參與紀念我的祖父」。
【相關世界人權宣言條文】
【相關世界人權宣言條文】
第3條: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與人身安全。
【相關憲法條文】
第15條: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
【心得】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僅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短短四年不只死傷無數,還讓三個戰敗國以及當時俄羅斯政權垮台。戰爭不只犧牲無數條生命,還讓戰後的經濟蕭條,間接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深深變了人類歷史,1917年列寧的10月革命,創造第一個共產政權、美國戰後國力增強、西歐國家從此走向綏靖主義、法西斯主義崛起等。歷史的悲劇沒好好收尾,之後的二戰又是更大一場悲劇,這段過程中已有無數的生命逝去,甚至許多家庭破碎等等。
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近年來中國對外擴張的野心令世界擔心,過去朝鮮核彈危機也曾是美國擔心的問題。許多專家預測台海可能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或者中美之間的霸權爭奪也可能成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過去兩次世界大戰已經證明戰爭的殘酷和深遠的影響力,若兩岸或中美發生戰爭,對於人類歷史的影響恐怕令人難以估計。台灣在面對中國崛起和中美衝突中,必須盡可能避免發生武力衝突,絕不能再讓歷史重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