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

政一B 蔡忻芫(6)

【標題】
觀點投書:如果玫瑰少年沒有「被消失」的話—以葉永鋕事件談性平公投


【出處】
風傳媒 2018年11月3日 上午5:50

【內文】
18年,我們可以做到什麼?18年,或許可以完成一個公共建設;18年,或許可以科技躍進;18年,可以將一位嗷嗷待哺的嬰兒撫養成人。然而,18年前的葉永鋕,卻因為自己的性別氣質溫柔,與其他男同學大不相同,被其他男同學於廁所中霸凌,使其每天提心吊膽地上廁所。而最後,最後被發現喪命於廁所血泊之中。18年過去了,性別平等教育法成立了,你/妳是否也還記得葉永鋕呢?
當葉永鋕的母親現身於第七屆高雄同志大遊行,她對著台下參與同遊的夥伴們說:「孩子們,你們要一次要比一次勇敢!該哭的都哭了,沒關係。」我們在這18年間,是一次比一次更加勇敢,參與社會運動、民間團體,為了就是讓建立一個消弭歧視,且尊重性別多元的社會。然而,在我們努力變勇敢的歷程中,所有性平團體、同志團體的辛勞,將有可能於今年11月24號的大選綁公投中,性別平等教育退回原點。
葉永鋕母親現身於第七屆高雄同志大遊行,她對著台下參與同遊的夥伴們說:「孩子們,你們要一次要比一次勇敢!該哭的都哭了,沒關係。」

過去十幾年來,性別平等教育做了些什麼努力?

根據全國法規資料庫,從2004年至今,歷經了三次修法,而在《性別平等教育法》總則中,第二條明訂:「性別平等教育是以教育方式教導尊重多元性別差異,消除性別歧視,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而多元性別差異,本來就應包含除了異性戀外的LGBTQ等族群,讓學生看見不同的個體間有其不同且值得欣賞與尊重的樣貌。
所以,從《兩性平等教育法》到《性別平等教育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了大家對於性別多元所做出的努力,讓學校成為一個可以讓不一樣性別氣質或性傾向的孩子,更放心成長的場域。

2018年公投第11案代表了什麼?

此案由下一代幸福聯盟所提出,全案為:「你是否同意在國民教育階段內(國中及國小),教育部及各級學校不應對學校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所定之同志教育?」倘若此案通過了,那麼學校就不能在國民教育階段,實施同志教育。試問,一個不能教導同志教育的性別平等教育,何來尊重多元性別差異之有?
他們所擔心的事情是,因學生在國中、小時,仍處於身心發展階段,性別認同、性傾向尚未定型,而目前國中、小教育現場的「同志教育」,除了同性戀,還包括性別光譜、易裝癖、戀物癖、同性性交等,可能讓孩童性別認同混淆,影響性傾向及身心發展。
可是,這樣的假設,不就是以異性戀中心出發嗎?不正是因為18年前的學校,沒有適合讓學生認識自己的性別平等教育,才造成了葉永鋕事件的遺憾嗎?同志教育並不是教導孩子變成同志,而是認識性別多元,是學會尊重與欣賞。

2018年公投第15案代表什麼?

由東吳大學法律系博士生,以及「法律白話文運動」成員王鼎棫提出,全案為:「您是否同意,以《性別平等教育法》明定在國民教育個階段內實施性別平等教育,且內容應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等課程?」為了提升學生的性別平等意識,避免LGBTQ族群因為性別氣質、性別傾向遭受霸凌。此提案希望將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規定在《性別平等教育法》中。

我們無法挽回或改變這遺憾的事實,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我們的力量,杜絕類似的遺憾再次發生。
就目前台灣現況而言,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的內容,規定在《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屬於位階較低的「行政命令」層級。而此這個公投案希望能將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直接寫入層級較高、屬於「法律」層級的《性別平等教育法》,進而督促教育單位更徹底的落實性別平等教育。
【相關憲法條文】
第17條: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
第21條: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
第22條: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
第129條:本憲法所規定之各種選舉,除本憲法別有規定外,以普通、平等、直接及無記名投票之方法行之。
第136條:創制複決兩權之行使,以法律定之。
第158條:教育文化,應發展國民之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國民道德、健全體格、科學及生活智能。
【相關法律條文】
公民投票法
全國性公民投票意見發表會或辯論會實施辦法
性別平等教育法
【心得評論】

葉永鋕事件發生至今,也已過了18年。如果18年前的他,沒有因為性別氣質和其他人不同,沒有倒在廁所的血泊中,同志議題也不會慢慢的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


性別平等教育,不僅是同志教育,但也更不會是將孩子教育成同志,而是要讓孩子們了解彼此間的不同,學會接納不同性別認同、不同性別氣質的人,學會尊重每個人所呈現出來的多樣貌,也保護同志們不受歧視、不再忍受別人異樣的眼光、不再飽受霸凌。


小學時,老師只說:「不可以說別人是娘娘腔、娘砲,那是霸凌!」但這僅是約束小孩說話的用詞,根本觀念卻完全沒有傳達。當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個性較溫和、行為舉止較秀氣的男生時,只會對他們產生覺得他們很怪異,這類的想法。


我們不會說幸好有葉永鋕事件,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才能往前邁進,因為沒有人應該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而被社會犧牲;然而,我們無法挽回或改變這遺憾的事實,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我們的力量,杜絕類似的遺憾再次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