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政一B 吳嬿妮(4)

姓名:吳嬿妮
班級:政一B
學號:07114241

【標題】對抗假新聞,美副助卿籲勿破壞言論自由

【出處】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6%94%BF%E6%B2%BB-%E5%B0%8D%E6%8A%97%E5%81%87%E6%96%B0%E8%81%9E-%E7%BE%8E%E5%89%AF%E5%8A%A9%E5%8D%BF%E7%B1%B2%E5%8B%BF%E7%A0%B4%E5%A3%9E%E8%A8%80%E8%AB%96%E8%87%AA%E7%94%B1-024339083.html
【內文】
   【時報-台北電】台灣民主基金會與美國在台協會共同舉辦的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培養媒體識讀以捍衛民主」工作坊今天開幕,美國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斯科特·巴斯比(Scott Busby)致詞表示,面對不實資訊挑戰,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就是符合法治和民主原則的方法,我們必須注意,不要讓對抗不實資訊的方法,無意間破壞鞏固民主的基礎原則,「特別是線上和線下的言論自由。」
巴斯比說,不實資訊是蓄意散播虛假訊息或誤導的資訊,國家和非國家的行為者長期以來使用不實資訊作為其敵意影響行動的一環,操縱公眾論述,煽動社會分歧,扭曲公共政策以及顛覆民主過程和機構。
新的現象是,具有敵意的行為者日益使用科技進展,像是網路和社群媒體創造更多複雜的不實訊息,而且使用較少的成本來傳播更快更遠,同時更有效隱藏真實來源和活動的意圖。這裡的問題不在於科技,而是在於那些出於敵意濫用科技的人。「他們的動機大致是搬弄是非、削弱民主,最終破壞民主本身的吸引力。」
巴斯比表示,對抗不實資訊最有效率的方式之一便是要進一步了解他們的活動,並且提高對這些活動的意識。政府在此能扮演特別重要的角色,包括搜集和傳播關於這些行為者的資訊,並公開反對這些行動。私人企業也可以在便是假資訊、假帳號上扮演角色,我們歡迎臉書、谷歌及其他公司自願性的行動一起努力。
巴斯比說,充分知情的公民社會是強健民主制度的關鍵,健康、活躍、依據事實、證據和理性的公共辯論對有效的公民參與來說不可或缺。為此,美國將持續支持強化公民社會,並在印太地區及全球推廣媒體識讀。「歷史告訴我們,相信新聞自由是自由和民主的基石,而獨立新聞報導對於自由開放的民主社會來說甚為重要。」
巴斯比強調,面對不實資訊挑戰,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就是符合法治和民主原則的方法,我們必須注意,不要讓對抗不實資訊的方法,無意間破壞鞏固民主的基礎原則,「特別是線上和線下的言論自由。」
我們已經看見那些聲稱擁有廣泛權力來禁止特定形式言論的政府,經常濫用權力來壓抑和平的異議,並讓獨立媒體、公民社會運動人士、人權擁護者、政治對手、宗教、民族及其他少數團體噤聲。
巴斯比說,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可能破壞言論自由的對抗不實資訊手法,各個民主政體必須擁抱自己的強項和價值,而非屈服於一條更黑暗的壓抑道路,如此才能迎擊挑戰。(新聞來源:中時即時 楊孟立)
【相關法規】
中華民國憲法第十一條: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中華民國憲法第二十二條: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
中華民國憲法第二十二條:凡公務員違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權利者,除依法律受懲戒外,應負刑事及
民事責任。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損害,並得依法律向國家請求賠償。
【心得感想】
 曾經人們覺得言論自由珍貴,然而濫用此自由也易造成問題。現今新聞報導多未經查證,就急著報導出來,或根本內容不實、標題詐騙及內容農場(Content Farm),雖不及違法地步,卻已大大影響台灣新聞趨勢。
 但我認為沒有需就沒有供,新聞業基本靠點閱及接觸率活,民眾愛看甚麼、哪類型內容點閱高就多寫。慢慢的,新聞漸漸喪失了原本的意義--提供民眾即時訊息,轉而報一些無關緊要的,從社群媒體上看到的有趣影片、故事。我認為稍微報導可以,但過多的垃圾資訊或沒必要的深入討論都是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若這不夠吸引民眾,甚至連報導內容不實都紛紛出現,只要能抓住眼球,就算內容不實也沒人在乎,更是沒人會管制這事,因為--言論自由。
 儘管如此,我卻不認為大多數內容不實新聞如上述「他們的動機大致是搬弄是非、削弱民主,最終破壞民主本身的吸引力。」,多數記者僅是為了博得更多點閱、增加曝光率而誇大文字。其中民眾沒意識到的是,少部分有心人士確實會利用報導造成一些他們想要的效果,這影響可能遠比內容農場或誇大內容的報導嚴重的多,這部分若能稍加管制自然是好的,但在言論自由的面前,無論何方都難以有立場去管制,這也同時是美副助卿所想表達的,更不希望破壞台灣長期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
 人們都害怕回到過去白色恐怖的政府,限制人們言論、集會結社自由甚至思想自由。若政府真要出手干涉,得小心拿捏界線,免得引起民怨甚至違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