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陳佳愉
班級:政一B
學號:07114212
【標題】新聞自由喪鐘響起》今年全球43名記者遭殺害 美國傳播學者:拿媒體開刀是走向威權的開端
【出處】https://www.storm.mg/article/535004(風傳媒)
【時間】2018-10-10 18:55
【內文】新聞報導受到政府審查,記者遭到生命威脅,這些情況不只發生在北韓、敘利亞、中國等專制國家,愈來愈多看似新聞自由度尚可的國家也正向下沉淪。本月就傳出3名記者分別在土耳其、保加利亞、墨西哥遇害,全球今年更已累計有43名記者遭殺害,美國傳播學者夏皮羅痛批:「這些悲劇唯一的價值,就是讓支持民主的人認清,拿媒體記者開刀是走向專制極權的開始。」
外界容易想像戰地記者穿梭槍林彈雨的風險,卻很難體會勇敢揭發政府弊案者每天面對的生命威脅。沙烏地阿拉伯知名異議記者哈紹吉(Jamal Khashoggi)3日進入沙國駐土耳其總領事館後離奇消失,由於哈紹吉2017年開始在美國《華盛頓郵報》的專欄抨擊沙烏地政府,外界推測哈紹吉已遭沙國當局秘密殺害。
哈紹吉失蹤當天,地球另一端的墨西哥記者岡薩雷斯(Sergio Martinez Gonzalez)則在享用早餐時,遭2名歹徒公開槍殺,這是墨西哥同一周第2起記者遇害事件。無獨有偶,保加利亞傳出女記者瑪莉諾娃(Viktoria Marinova)6日遭性侵殺害,由於死者生前曾為歐盟款項疑遭挪用,深入調查商人與政客的貪腐案件,因此就算案情仍有待調查,但她恐成為歐盟1年來第3為遇害記者,也讓全歐盟新聞自由度最低的保加利亞再蒙上一層陰影。
2017年10月,曾揭發多國政要避稅貪污的南歐國家馬爾他(Malta)記者嘉麗齊亞(Daphne Caruana Galizia),開車出門遭炸彈炸死;今年2月,斯洛伐克記者庫奇亞克(Jan Kuciak)及其未婚妻也在家遭槍殺身亡,庫奇亞克生前曾報導當地商人涉嫌逃稅的新聞。保護記者委員會(CPJ)表示,今年全球喪生的43名記者,其中有27人是遭謀殺,另有8人是在武裝衝突中喪生。
CPJ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有46名記者遭殺害、262名記者因為工作被囚禁在監獄中,其中過半被囚記者都是因人權報導獲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路透》記者瓦隆(Wa Lone)和覺梭(Kyaw Soe Oo),他們在2017年12月因調查羅興亞穆斯林屠殺事件,被緬甸政府逮捕入獄。綜觀全球記者處境,嘉麗齊亞生前留下的遺言:「到處都是騙子,現實讓人絕望」,也許是最貼切的寫照。
這些年來大家都知道,在墨西哥等毒品暴力氾濫的國家從事新聞工作風險不小,但事實上對記者展開殺戮的風氣已蔓延至歐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與創傷中心(Dart Center for Journalism and Trauma)執行主任夏皮羅(Bruce Shapiro)向《美聯社》坦言:「我們確信全球目前有一波攻擊行動鎖定記者,儘管我們已對攻擊有所提防,但情形仍舊危險。」近日來的歐洲案件顯示,各國政要高層可能參與其中,使得嫌犯跨境犯行凶後,仍能逍遙法外。
反觀CPJ所在的美國,CPJ執行副主任馬洪尼(Robert Mahoney),謹慎地不把責任全都推到美國總統川普身上,只說他2017年發表的「媒體是全民公敵」說法,確實在國際社會間引發一連串不良效應,讓許多記者即使無性命之憂,卻成為網友留言騷擾、恐嚇的對象。在這個新聞業前景艱困的時刻,他除了強調CPJ將持續致力保護新聞從業者安全,也期盼美國政府挺身捍衛全球新聞自由,而不是只知貶低媒體價值。
【相關憲法條文】
第二章 第8條(人身自由)
I 人民身體之自由應予保障。除現行犯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經司法或警察機關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罰。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審問、處罰,得拒絕之。
II 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時,其逮捕拘禁機關應將逮捕拘禁原因,以書面告知本人及其本人指定之親友,並至遲於二十四小時內移送該管法院審問。本人或他人亦得聲請該管法院,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之機關提審。
III人民遭受任何機關非法逮捕拘禁時,其本人或他人得向法院聲請追究,法院不得拒絕,並應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拘禁之機關追究,依法處理。
第二章 第11條(表現自由)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第二章 第15條(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予保障。
【心得評論】近幾年這樣的新聞越來越多,即便是高喊著民主和自由的國家,這樣的情況仍會發生,台灣也包含在內。
依據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波特·斯圖爾特提出的「第四權理論」,作為新聞自由的理論,在此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區別為,新聞自由強調「新聞媒體」在現代民主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用來監督政府、防止政府濫用職權的一個權力。由此理論可知,媒體的出現,不只是播報新聞,而是用來彌補政府的不足,或者讓政府知道自己的不足,並且讓全民一起監督政府。
高中歷史課本上有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說:「如要讓我決定,有政府而無報紙,或有報紙而無政府,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 新聞媒體的出現,讓人民接觸到的社會層次更加廣泛,小至生活周遭,大至全球。政府對新聞媒體的各種規範,將會大大限縮人民獲取資訊的機會與能力。許多媒體受到政府壓迫,禁止他們播報對自己或者他們所認為的國家利益有害的新聞,這種情況在專制國家更加顯著,可這樣對新聞工作者的迫害早已忽略媒體本身的價值,且也成為一種變相的報禁,媒體因為無法承受那麼大的風險,而不去播報那些新聞。
近期「假新聞」出現與膨脹,我們更應該重新檢視媒體的價值。如何在新聞自由與媒體素養之間取得平衡,是所有媒體,甚至全國人民需要好好思考並找出解決方針的一大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