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政一B 沈巧真 (4)


姓名:沈巧真
班級:政一B
學號:07114256

【標題】人為使動物滅絕 需百萬年復原
發稿時間: 2018-10-17 17:20
出處: 台灣醒報 記者莊瑞萌╱台北報導

【內文】
氣候變遷與盜獵恐將帶來第六次大滅絕!歐洲研究人員發現,人類活動造成動植物大量死亡的速度,已超越大自然自我復原的速度,估計已有300種以上哺乳動物因人類關係而滅亡。因此,未來保育工作必須加緊腳步,才能避免更多動物步上後塵。

據《英國獨立報》報導,丹麥奧胡斯大學與瑞典哥特堡大學科學家指出,以過去人類活動破壞大自然生態系統的速度計算,未來50年如果生物多樣性持續消失,屆時大自然得花上300~500萬年才能修復。科學家也警告,氣候變遷、盜獵、污染與棲息地消失,將可能帶來第六次滅絕。

這次科學家是利用包含仍存活及近期人為滅絕的物種的資料庫加以分析,並採用複雜模擬,估計在滅絕後,演化必須花費多少年才能彌補生物多樣性的缺口。科學家戴維斯指出,「例如地懶與劍齒虎等大型哺乳動物或巨型動物群已在1萬年前滅絕,就具備高度演化獨特性。因為牠們只擁有少數近親,一旦滅絕,就代表整個地球的演化樹被切斷一部分。」

據《新聞週刊》報導,戴維斯表示,部分動物系譜由於擁有數百物種,因此較可能躲過滅絕,但如劍齒虎只有5個物種,所以早己完全滅絕。科學家呼籲,長時間演化歷史的哺乳動物應該列為優先保育對象,例如亞洲象。

這次研究也指出,過去13萬年來地球已失去25億年獨特演化歷史,即使人類完全停止破壞性行為,以及滅絕速度回到正常,但生物多樣性要回到現代人類演化前的水準,仍需要500~700萬年之久。

科學家指出,這次資料可幫助確認出瀕危的獨特演化物種,藉由保護諸如犀牛等物種,保育人員將可阻止整個演化樹一支消失。戴維斯也表示,政府力量必須進來才能保護瀕絕物種,「許多工作雖可在草根階段就進行,但面對主要普世性的威脅,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法。」

【相關憲法條文】
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 第二項: 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

【相關法律條文】
動物保護法
野生動物保育法

【心得】
環保,是現今社會中極為重要的一個議題。在過去,人類為了拚經濟及滿足個人的私慾,也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絲毫不想想這些行為是不是傷害了我們的環境,所以現在環境反撲人類,開啟了極端氣候的世代。
而在人類的自私下,犧牲的是已經在這地球繁衍許久的無辜動物們。動物生態鏈也是維持地球平衡很重要的一環,少了一個物種,就有可能失去平衡,造成更多物種一起滅絕。
科學家說復育需要百萬年,而復育的速度絕對無法趕上人類破壞的速度,所以我覺得目前除了復育之外,更需要保護其他快要絕跡的物種,應該訂定更多關於環境及動物保育的相關規範。人類與動物是該和平共存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